当前,全球正迎来一场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这场变革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已然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新高地。算力不仅关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更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基础设施。随着数据要素的持续积累与释放,算力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在此背景下,加快算力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它不仅能激发数据要素的创新潜能,还能进一步加速数字产业化进程。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算力总规模在过去五年中实现了年均近30%的增速,达到了惊人的每秒97万亿亿次浮点运算,稳居全球第二。展望未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报告预测,中国算力中心服务市场将保持9%的复合增速,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惊人的3075亿元人民币。
算力,这一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全新生产力,正日益成为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通过算力中心等基础设施,这些强大的计算能力被高效地提供给社会各界。而算力中心,根据其使用的设备和提供的算力强度,又可分为通用算力中心、智算中心以及超算中心三大类别。
智算中心,则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采用GPU、FPGA、ASIC等AI芯片,提供AI应用所需的算力、数据和算法服务。这类中心主要用于AI训练和推理,建设主体多为AI企业或政企合作。
超算中心,基于超级计算机或大规模计算集群,提供大规模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广泛应用于航天、国防等领域。其建设主体主要是政府和科研机构。
算力中心作为集中式计算和数据处理的重要设施,由众多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和基础设施组成,为用户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海量存储和高效数据处理。它们已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2年,随着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启动,我国算力地图逐渐铺展开来,构建了八大枢纽和十大算力中心集群。这些枢纽和集群的分布,不仅彰显了我国在算力产业上的宏观布局,也预示着未来算力技术的发展方向。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自然也成为了算力布局的重心。同时,内蒙古、宁夏、甘肃等西部地区,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在算力布局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中新(重庆)国际超算中心:该中心分两期建设,一期算力为7 PFlops,二期进一步提升至38 PFlops,满足了不同领域的需求。
此外,近年来我国算力市场持续繁荣,尤其是智能算力规模增长迅猛,占比近30%。特别是在过去两年里,国内智算增速高达70%左右,已成为推动算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然而,尽管我国智算中心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据中国信通院披露,截至2024年5月,我国智算中心仍处于建设和规划阶段,总规划算力为272EFLOPS,而目前仅建成运营104EFLOPS。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全国有20余座智算中心建成或在建,截至2023年底,全国带有“智算中心”的项目已达128个。展望未来,北京、四川、宁夏、河南等地的新智算中心也将在2024年陆续开工或投入使用。
2024年,将有更多智算中心投入运营。这些智算中心均配备了专门的AI算力硬件,能够高效运行AI算法。它们将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处理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文本分析以及模型训练推理在内的各项任务。
例如,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哈尔滨)拥有超过8万张AI加速卡,智能算力规模达到9EFLOPS。中贝合肥智算中心作为安徽首家低碳AI智算中心,一期已上线2200Flops@FP16算力并开始运营。无锡·延安”智算中心的设计初步达到600P(FP16)的人工智能计算能力,并已建成投产一期200P的计算能力。此外,琶洲算谷·沙溪智算中心、国家网安基地智算中心以及中国雅云智算中心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强大的算力。
这些智算中心的建成和投入运营,将进一步推动我国AI领域的发展,为行业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
自主可控: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和国内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产算力正在加速发展。政府层面也积极推动国产算力芯片的使用,如《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就明确提出了逐步形成自主可控解决方案的目标。同时,上海、天津、江苏等地也制定了相应的算力中心国产化芯片使用率目标。
0# 算力概述
通用算力中心,以CPU芯片为基础,主要满足企业和个人的日常计算需求,涉及移动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其建设主体多为互联网和运营商企业。
算力产业涉及多个关键环节,包括芯片制造、算力服务器的研发与生产、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运营,以及相关设备的供应等。这一产业生态中,众多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共同推动着算力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在算力产业中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企业。
03 空间布局
我国在超算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球超算中心的市场规模中,我国稳居领先地位。我们不断追求科技创新,自主研发的超级计算机在世界超算500强榜单上屡次名列前茅。根据最新榜单数据,我国部署的超级计算机数量高居全球榜首,达到226台,占总数的45%以上。此外,我国还拥有14座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超算中心,遍布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这些中心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各具特色,无论是计算能力还是技术实力,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西安中心:该中心采用先进的混合计算架构,支持EB级扩展,同时通过多服务商骨干网与互联网连接,确保数据传输的高效性。
成都中心:该中心拥有高达10亿亿次/秒的运算速度,初期算力达到170PFlops,并规划峰值算力为300PFlops,体现了卓越的计算能力。
2023年,随着ChatGPT和Sora等AIGC大模型的涌现,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AI热潮。为了在这场浪潮中占据先机,强大的AI算力支撑显得尤为重要。智算中心,作为AI算力的核心基础设施,因此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并成为行业建设的重点。
中国移动算力中心北京节点:配备了近4000张AI加速卡,AI芯片国产化率达到33%,其智能算力规模超过1000P,成为通信运营商在北京建立的首个大规模训推一体智算中心。
中国移动智算中心(青岛):在青岛的首期投资超过5亿元,智能算力规模达到825PFlops。
华南数谷智算中心:该项目规划了约3万个标准机柜(包括7000个算力机柜),预计将建设一个16000P的异构算力池。
中国移动智算中心(武汉):已成功构建了1500PFLOPS的服务能力。
04 发展趋势
多元异构:为了满足不同场景对计算资源和能力的多样化需求,多元异构算力应运而生。这种算力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计算设备的优势,实现计算效力的最大化。随着元宇宙、云游戏、机器视觉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应用的逐渐普及,对算力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异构算力的快速发展。
绿色低碳:由于大模型驱动的智算中心功率密度显著提升,导致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国家正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要求,并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如液冷和储能技术等,以促进算力中心的绿色低碳发展。
集群建设:随着数据量的激增和计算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虚拟化和容器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算力中心正朝着规模化、集群化的方向发展。大规模集群的建设也在加速进行中,例如,中国移动计划在哈尔滨、呼和浩特和贵阳等地商用自主可控的万卡集群,总规模将达到近6万张GPU卡,以满足大模型集中训练的需求。
智能运维在算力中心的应用:通过将AI技术融入算力中心的日常运营与维护,不仅显著提升了运维的效率与质量,更实现了智能化的资源调度、实时监控与预警、以及高效检测与排障。这一创新举措有力地保障了系统的稳定运行与数据安全,同时,它还能依据设备负荷及环境参数的细微变化,智能调整冷却和电源系统的运行策略,为节能减排贡献力量。
当前,全球正迎来一场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这场变革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已然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新高地。算力不仅关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更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基础设施。随着数据要素的持续积累与释放,算力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在此背景下,加快算力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它不仅能激发数据要素的创新潜能,还能进一步加...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我国算力产业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近日,IDC发布的《中国智算服务市场(2024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4上半年中国智算服务整体市场同比增长79.6%,市场规模达到146.1亿元人民币。从智算服务的增长态势来看,IDC认为智算服务市场在未来五年内仍将保持超高增速高速成长。 业内分...
算力市场正悄然换挡,由“野蛮生长”阶段,步入“运营时代”。 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算力”成为各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金钥匙。算盘一打,便让人眼前一亮:据中国信通院测算,每投入1元算力,就能拉动3-4元的GDP增长,经济引擎效应不言而喻。 随着我国算力水平的飞速发展,当前总规模已达246 EFLOPS,...
1、行业概述:算力成为数字时代核心驱动力 在数字化浪潮中,算力已跃升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引擎。其本质是数据处理能力,依托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专业集成电路(ASIC)等芯片,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服务器及智能终端,借助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对海量数字应用与数据进行加工处理。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EFLO...